关于数字天庭基建工程(2025—2030年)五年发展计划


各相关企业、部门、合作单位及科研人员:


为推动中国精神文明数字经济方向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,探索个人数据存证、个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及文明保存的新路径,南京智能仿真技术研究院研究编制了《数字天庭基建工程(2025—2030年)五年发展计划》。现予发布,请结合实际情况,认真组织实施。


特此通知。


南京智能仿真技术研究院

2025年7月
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


数字天庭基建工程(2025—2030年)

五年发展计划




一、规划背景


在高端芯片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个人精神信息的数字化保存与合理存续,成为未来数字社会中亟需解决的系统性课题。当前,缺乏对个人声音、形象、思想等非物质化人格数据的独立存储机制,缺乏可供跨代继承的精神载体设备,亦缺乏支持家庭级纪念访问与文化遗产管理的基础服务体系。

为此,南京智能仿真技术研究院提出“数字天庭基建工程”战略,旨在构建覆盖>>芯片层、AI软件层、区块链节点层<<的多层次、可演化、可自治的精神存证基础设施。


二、发展目标


在2025—2030年内,围绕“非遗保存、合约访问、文明永生”三大方向,完成下列核心目标:

1. 研发生产自主知识产权的「仙声AI芯片」,并形成中国芯片量产能力;


2. 建立「天庭链」分布式数据结构与访问合约标准;


3. 建设首批8座「文昌阁」区块链大数据节点中心,构建访问与保管服务体系;


4. 初步形成“家族敬仰 + 全球链存 + 太空备份”三级个人数据存证网络雏形;

5. 启动去中心化体制,推动数字人永生社区建设,实现跨民族、宗教、国家的技术共识。


    

三、工程内容与进度安排


一期工程(2025—2027年)

1. 仙声AI芯片研发制造


构建“仙声AI芯片”标准,包含AI边缘计算芯片;

实现芯片加密保存、断电静默、访问验证、内容锁定等核心能力;

芯片大容量封存内容:形象模型、声音克隆、图文档案、自然语言AI访问接口。

2. 天庭链底层系统搭建


实施四级区块链节点架构(超级节点、全节点、光节点、轻节点);

完成访问智能合约标准、数据摘要存证、链上日志验证机制;

推出“无代币化、不可转让、链上可授权”链网协议。

3. 文昌阁节点建设(八城部署)


于南京、梓潼、澳门、纽约、温哥华、墨尔本、伦敦、东京、基辅等地建设首批节点;

每个节点配备:芯片托管机柜、家庭访问台、数字遗嘱签署系统、精神展示屏;

每节点服务能力可托管10万人的仙声AI芯片,兼容传统礼仪文化设施。

    

四、实施机制


(一)统筹机构


成立“数字天庭建设专项办公室”,挂靠南京智能仿真技术研究院,设立科研组、部署组、商务组三大部门。


(二)参与机制

鼓励各地方组建天庭社区,鼓励社区、机构、企业与研究院联合“共建节点”;

设立项目分包机制,择优委托团队加入芯片设计、家谱接口、精神语义建模等关键技术研发。

(三)资金安排

2025年研究院启动仙声AI芯片组投产专题融资,募集资金1000万元;

鼓励社会资本、基金、文化研究机构等投资文昌阁算力中心项目;

为高净值客户提供“数字人永生”私人定制服务,保障项目资金流。

    

五、预期成效



打造全球首个**去中心化数字人永生体系**;

建立多层次、全生命周期的**数字人区块链网络**;

以“智能合约”实行私人非遗保护,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字资产;

创世千百年保存数字人永生模式,打造“人类文明”的数字天庭。

    


六、结束语


“数字天庭”不仅是一项科技工程,更是文明体系的底层重构尝试。  


是为未来的人类,留下首批文明火种。



请各合作单位及个人结合实际,抓紧部署,切实推进,力争将“数字天庭”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数字人永生网络。

微信客服
扫码咨询